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 首页|
  • 汉语言文学原创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下载|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原创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现成毕业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降重

当前位置: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 论苏轼词在两宋的审美接受

论苏轼词在两宋的审美接受

本文ID:TXW807428 全文字数:10320

下载地址 获取WORD格式全文(支付:30元)

目录
论苏轼词在两宋的审美接受 1
1导论 2
2 苏轼词的内容及风格概述 2
2.1 内容上突破花间藩篱,叙述士子心怀,伤时怀古 2
2.2 格律上不愿拘于声律,豪放不受羁勒 3
3 两宋对苏轼词的两种主要态度 4
3.1批评其“不协音律,非本色” 4
3.1.1 对苏轼词不协音律的批评 4
3.1.2 对苏轼词“以诗为词”作法的批评 4
3.2赞扬其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抬高了词的地位 5
3.2.1赞赏其豪放不拘声律 5
3.2.2褒奖其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推尊了词体 5
4.出现上述两种批评态度的原因 6
4.1时代氛围的要求 6
4.2词体的经学化 7
刘勰尝言:“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所谓经学化,是指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几乎每一种新兴文体的出现,皆走过一条由闾里俳偕调笑娱乐之文走向大雅君子言志载道之文的道路,皆要承担家国教化之责任。纵观我国文学史的发展,小说、词、戏曲莫不然。宋代文学的典型代表样式是词,在宋代词坛上最具革新影响力,将词从作为娱宾遣兴的小技引向作为言志载道的工具,苏轼居功至伟。 7
4.3词体的二重性特征:音乐性、文学性 8
5 结语 9
注  释: 9
参考文献 : 10
[1]郭英德.中国古典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
[3]张璟.苏词接受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0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
[5]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
[6]王水照.苏轼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10
[7]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0
[8]张殿方.苏轼词接受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10
[9]仲冬梅.苏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0
[10]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0
[11]周笃文.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
[1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

     论苏轼词在两宋的审美接受
1导论
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可谓是一位全才,苏轼在宋文、宋诗和宋词领域都有所建树。苏轼在词领域的历史性贡献又是远远超过苏文和苏诗的。苏轼改变了词传统“艳科”的格局,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抬高了词体的地位。将本作为一种娱宾遣兴作用的词独立成了一种抒情文体。胡寅在《题酒边词》中赞扬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种内在的创新转变在词的发展史上引起了重大关注,引起了各朝各代文人学者对于苏词的思考与评论。有人批评苏词“句读不葺之诗”,①有人赞扬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②

论苏轼词在两宋的审美接受相关论文
论文人工降重

本论文《论苏轼词在两宋的审美接受》在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栏目,由汉语言文学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hylunwen.top 更多论文,请点汉语言文学论文查看
上一篇:论李白诗歌的叙事特色 下一篇:试论杜甫山水诗的审美境界
点击查看关于 苏轼 宋的 审美 接受 的相关论文题目 2020-11-07 10:16:48【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

相关栏目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下载
汉语言文学原创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提供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网站永久域名www.hylunwen.top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2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