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529
浅探卞之琳早期诗歌的美学取向 [内容摘要]卞之琳是三十年代诗坛上一位风格独异的“现代”派诗人。他早期的诗,取材微细,精心刻鏤,小格局反映出大宇宙。卞之琳拙于表现宏阔的题材与主题,却长于静观默察,自我况味,抒写富有哲理性的人生体验,因而他早期的诗呈现出冷隽美、沉静美与朦胧美的艺术风格。这种追求曾产生过独特的美学效应,同时也存在着与时代隔膜、难与读者产生共鸣的缺憾。 [关键词]卞之琳 冷隽 沉静 朦胧美 卞之琳被誉为30年代诗坛上“歌喉最动听的鸟”。他同戴望舒、何其芳、废名、金克木等诗人,都是上承“新月”,下启“九叶”的“现代”派诗人。他的诗,意象深隐奇诡,情调低徊迷朦,在古典的意境中潜流着末世的哀音;同时他又以知性探险、非个人化境界和敏锐机巧手段,形成了对传统诗美的抗击与解构,表现出卓然独立的孤绝精神。本文重点探析卞之琳早期诗歌的审美倾向,并浅探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人创作的成败得失。 一 诗歌创作,是诗人感情的勃发。诗人们满怀激情地倾诉着喜怒哀乐,或怒吼绝叫,如火山、喷泉,象郭沫若;或缠绵低吟,似轻风、飞雪,如徐志摩。而卞之琳则有所不同,在他的笔下似乎没有愁苦、没有眼泪,有的只是一幅幅冷漠的生活的剪影:“是深夜/又是清冷的下午/敲梆的过桥,敲锣的过桥/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卞之琳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同时西方诗歌对社会、对人生的冷漠、荒芜意识又给予了他熏陶,并产生共鸣。因此,他的诗在艺术追求、美学取向上便呈现出一种冷峻、隽永、平和、节制的抒情方式。他冷漠得如大彻大悟的哲人、高僧,去洞察世事,体悟人生,以不偏不倚的政治立场和矜持从容的诗人风度,高蹈于现实之上,从而精心地去“淘洗”、构筑他的一首首“小玩艺儿”。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