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 首页|
  • 汉语言文学原创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下载|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原创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现成毕业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降重

当前位置: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 “非指导性教学”对语文教学影响-开题报告

“非指导性教学”对语文教学影响-开题报告

“非指导性教学”对语文教学影响-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
(一)语文教学的背景
近年,外国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流派纷至沓来,先后闯进了我国教育界。在中国的教育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面对这一全新环境,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还能固守过去的“象牙塔”吗?显然是不能的,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将自己置身于世界大背景下,寻求新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理论。罗杰斯所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有效的运用到中国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去,并付诸于教育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
同时,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飞速发展,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规格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此相伴,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更新,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和期盼不断提升。由此,中学语文教学为适应并促进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社会和人的发展,必须不断探寻新的教学理论。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围绕着“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 以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现代个性特征”这个主题,不断摸索新的教学理论, 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现象,使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学生昏昏。教师扼守课堂教学“瓶颈” ,知识靠老师灌输而非自己学。针对这种现象,适当借鉴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将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内涵和主要特点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是要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其次是学生能实质性地参与了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要做到以上几点,“非指导性教学”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在理论层面上对“非指导性教学”加以研究讨论, 但它并没有完全深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中去。问题何在?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部分人对“非指导性教学”的误解,他们没有弄清楚“非指导”与“指导”的本质区别,而在为“叫什么”而争论不休。其实“叫什么”不重要,它只是一种形式,最主要的是要明白“怎么教”。为此,笔者参考了郑逸农老师所谈的“非指示性教学”的课堂实录,并结合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学流程,希望对了解“怎么教”有所裨益。
(1)阐明辅助情境。“非指导性教学”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接受的气氛。罗杰斯认为这种接受性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一种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将对学习效果产生明显的效果。如郑逸农老师在《我的空中楼阁》和《雨巷》两堂课上是这样创设可接受气氛的:
《荷花淀》:
教师: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以他清新明丽的文笔给中国文坛带来了鲜活的气息,为战争题材的文学注入了柔媚恬静的人性之光,于是在他的周围,出现了一批追随者、响应者,继而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这位作家就是孙犁,他的代表作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荷花淀》。让我们用心学习,争取在语言学习和精神成长等方面有最大的收获。
教师: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朗读,说说初读《荷花淀》后的原初体验。
学生赵晶:初读后,觉得这篇文章很真实,既没有爱国不要家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只爱家不报国的鄙薄自私。整篇文章看起来像外面的阳光那么明媚、温暖而且奋发。
学生宁晗:读完全篇,不禁有些意外,本文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也没有扑朔迷离的情节描写,而只是用一些平淡的语言与情节,来刻画其中的人物形象。读这篇小说就像饭后品一杯绿茶,淡淡的,悠悠的。即使其中有一点小小的波澜,也是忙而不乱。喜剧收场,却给人悠长的回味。

二、论文提纲

一、 关于对“非指导性教学”的误解
“非指导性教学” 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所倡导的一种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和认知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他要求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于是,很多人就认为“非指导性教学”既然是“非指导”,那还要教师干什么。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非指导”并不等同于不指导,更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语不发,任凭学生随意发展。事实上,“非指导性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帮助和引领学生走进课堂,但在走的过程中,还是要学生自己走。不能生拉硬扯,更不能胁迫。总之,要让学生自己读语文,要让学生能够读语文,要让学生喜欢读语文,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心中的知识移植给学生,更不是让学生自己一个人去摸索前进。
(一)对“非指导性教学”的误解
其实,这点从“非指导性教学”的英文翻译 “Nondirective teaching”就可以看出来,《新英汉辞典》就说: (1) non (非) 不等于in( im. in. il. ir 不) , nond irective 是相对于d irective 而言的; (2) d irective 有指导、指示、告诉、详细命令等含义; (3) nond irective 应该是相对于d irective 的指导, 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等特征。带有较多的不明示、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虽然 “指导”有直接传授的意思,它是要求把辅导者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限制学生自我探索的自由,有严重的“操纵和支配”学生的感觉。然而“非指导”并非字面理解的说,“非指导”就是不指导,完全放弃教师的作用。而是不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督促、引导他们学习,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帮助,帮助他们通过自身的思考或实践来改变自己的认知,间接地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而不是直接的指导,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怎么说或者怎么做。换言之,在“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影响,比如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想法并加以批驳。其实,现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对“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误解的案例。例如,有位教师教陶渊明《桃花源记》,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主题,讨论交流。学生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一句中到底是渔人问村人,还是村人问渔人上展开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激烈讨论。虽然每一位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学生却忽略了这堂课的主题,直到学习结束许多学生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确定的主题是什么,甚至还有很多字词句理解的问题没搞清楚,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字是什么意思?”“‘ “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有什么含义?”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教师让学生自己寻找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并加以探究,教师并不对这些细节加以限定是很正确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想像力,还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学生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引导,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学生可以借鉴教师的看法,继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解决。而不是这么无限制地浪费时间在这些无谓的教学失误中。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的同时,也应注意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花了两节课,学习一篇文言文,如果连最起码的字词都没有读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忘却根本,课堂被流放,课堂“非课堂”。这样的中学语文课堂并没有抓住“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而是将它全盘吸收,甚至对这种教学加以曲解误读。
(二) “非指导性教学”的误解产生的负面影响
每种教学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和特定适用范围,“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亦是如此。因此,对“非指导性教学”的误解,必将阻碍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会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一,教学中忽视教师的存在,而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势必会导致教师教学的兴趣下降。有些人认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虽然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是太过分强调应以学习者为中心,认为教师只能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这样必然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他们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现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实现。如果将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同等的位置上,教师如何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当然,教师在实质上排斥“非指导性教学”,那么又何谈得上对这一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基于这部分人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抓住“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更没有弄清楚教师在“非指导性教学”中的作用。
第二,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反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没有深入了解“非指导性教学”可能会让语文教学陷入“无中心”“无组织”“无结论”的困境:课堂讨论热烈了,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然而合理化的推演少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当教师退居幕后时,任学生探究,教学效果要么成过眼烟云,要么生产出一堆幼稚的、肤浅的结论,甚至表面看似合理实则荒诞不经的谬论。试想下如果花了两节课,学习一篇课文,如果连最起码的字词都没有读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教学本应有目的,有计划,但决定这种目的和计划的对象和方向发生了变化。正因为有些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不能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更让学生在课堂上失去方向,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教学是对“非指导性教学”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服从“自我”需要,而且要围绕“自我”进行的曲解。当然,这些人在误解 “非指导性教学”的同时,也将教学丢开预设目标,忘却根本,将课堂流放,这样虽然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但势必会让课堂的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第三,“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只停留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到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 虽然近年来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和崔国久老师的“非预设性教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也只是一小部分人在研究和实践。总结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研究“非指导性研究”,而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没有广泛地应用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当然,我们也无可否认,教师的素养条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握“非指导性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非指导性教学”的正确解读
综上所述,“非指导性教学”存在着两面性,有弊也有利,本人认为应该抓住“非指导性教学”的本质特点,充分发挥“非指导性教学”的优势,使其能较好的改善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先处理好形式与内容、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这三组的关系。
第一,注重教学内容,而不应把目光集中在形式上。“非指导性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但内容需是多样的。它作为一种理念,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而存在,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而加以调整。换言之,“非指导性教学”只是一种适合教学的新形式,但要具体怎么教,还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水平与兴趣。如在《赵州桥》的教学中,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在一个环节中,就采用了“非指导性教学”。 在课堂中学生各抒己见,抓住4个要点体会理解赵州桥的概况:①地点在河北赵县的洨河上;②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石拱桥;③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④到现在已有1300多年,历史悠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完全靠自己读书抓准要点,训练学生自读自悟的本领。老师引导启迪,运用激励的方法,促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虽然这种教学只是在一个环节中采用“非指导性教学”, 但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法。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根据教学实际,没有盲目照搬“非指导性教学“,而只是它的一种灵活运用。它没有整节课都按照“非指导性教学”的流程来,而是根据教材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其中的一个小环节来实践“非指导性教学”的内容。在形式上“非指导”即不给具体的指导。但在教学内容中,老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商讨拟定的教与学的计划,对全套教材、整册教材作整体感知,然后在教学中由学生自读课文、鉴赏结构艺术、语言艺术,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述、品评等。所以说,“非指导性教学”中的“非指导”与课堂上教师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是不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就是所谓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然而大家现在在研究“非指导性教学”时,却过于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现象,从而导致各种对“非指导性教学”误解的产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大家不应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研究自己的语文教学是否属于“非指导性教学”的范畴,而是应花更多精力去思考“非指导性教学”是要求我们怎么教才能将课程教好,才能切实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合理地、创造性地调整教学内容,进行“非指导性教学”实验,既为自己积累操作经验,又能让学生逐步适应转变。总之,“非指导性教学”在形式上的东西可以标准化,而在内容上是不能标准化。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非指导性教学”不是单由教师或学生来导,而是由师生共同来作用完成的,我们应处理好他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非指导性教学”始终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把学生的“自我”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不由教师确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生成;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果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与看法,从而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而不是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①②蔡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非指示教学”教学实录及评点[J].语文建设. 2004]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自己发现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在语文教学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一个被接受者,一味等待教师的给予与帮助。既然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课堂上语文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这是能否正确的解读“非指导性教学”的关键。其实,“非指导性教学”是要求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应该像蔡伟老师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非指示教学”教学实录及评点中提出的“教师只作为穿针引线的角色出现”一样,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师退出语文教学,不指导、不督促学生的课堂学习。相反,在语文课堂中,当学生遇到什么问题或困难的时候, 教师应及时站出来给予点拨、启发,指引路径,或协助他们解决难题 ,从而实现顺利完成“非指导性教学”,但决不代替他们得出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不能对学生采取包办和灌注式教学,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该把重心放在点拨和引导上,促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还应启发学生思考一些疑问,对于疑问,教师一般不宜急于回答,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解开疑问,在你引导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一系列的其它疑问时,教师要予以疏通。对于没有抓住重点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张学红老师上的古诗《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的教学就是最佳的例证。他在指导了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后,就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想像一幅图画,并把图画内容说出来,然后画一幅图。
学生想像后,指名让学生说出内容。
内容甲:一家入围坐在桌边,旁边一个凳子空着。
    内容乙:作者站在高山上,太阳快落山了。
    老师又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像:既然有夕阳,那么,也就还应该有什么?
“回巢的小乌”、“流淌的小河”、“微微吹拂的风”、“草”、“花”......    
 经过引导后,学生再说出画的内容是:在高高的一原理,将其变为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让学生绘画出课文内容。
    山上,站着远离家乡的诗人。风轻轻地吹着他的衣襟。太阳快落山了,小鸟都回巢了,一条小河婉蜒远去,草和花在微风中接着头。
    为什么要画这些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画花草,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孤单、寂寞;画归巢的小乌、远去的小河,是为了表现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经过这样有目的的指导后,学生开始画画。
学生在发言表达古诗内容的时候,内容甲显然同诗不符,但展现了另一个思维角度,张学红老师给予了其肯定。内容乙同诗相合,但内容单薄。在之后画画这一环节中,教师无法指导、控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都很活跃,表现得积极、热烈。最后的评比中,有两个老师认为是“差生”的学生,竟画得格外好。当然画得好不好是其次,但如果没有真正读懂古诗的话,又哪会画出如此符合课文内容的风景,这无疑是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此古诗的掌握程度。这样的教学课,给了学生各自发展的机会,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张学红老师的课,抓住了非指导生教学的精髓,以有目的指导去影响无法指导的教学活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扮演促进者角色的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堂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探讨的主动的学习心态,并且有意识地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和思维品质方面,并且在教学设计上,自觉地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思维品质的学习气氛,诱发学生的自我指向,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总之,“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帮助和配合学生,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应该竭尽所能创造和谐、融洽、宽松的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感到安全与自信,充分显露自己的潜能,力求自我实现。这样,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然,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和共同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实现师生互动过程的动态平衡,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第三,中学语文教学不需要充分的预设,但需要动态的生成。我们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非预设也是建立在教材、学生的研究的基础上,它并不等同于漫无目的,让学生随便乱说,更不意味着教师无作为。所以说,非预设和动态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如果强调非预设而忽视生成,还是单纯依靠生成,课堂都会变得无序,甚至让整个课堂都失去控制。因此,要将“非指导性教学”很好地引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就必须处理好非预设和动态生成的关系。这里所谓的非预设是为有更好的生成,是要求教师应该做好课前构想和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要掌握哪些内容,体会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以至于在课堂上碰到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可以有能力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所以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应在课前深入研读文本,并对学生可能做出的行为进行预测,同时也要考虑各个学生的水平,进行合理的设想。另一方面,生成是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有价值的。有些生成是你事先无法预料的,但是却可以帮助课堂的顺利实现。当生成超出了教学范围时,教师不应盲目去否定学生的回答,更不应将自己原先预设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进行有力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学习方法。语文课堂千变万化,教师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但需要教师具备对课堂上的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的能力,让整个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非指导性教学”需要非预设与生成进行完美衔接,从而扭转传统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更是要求提高对教师素质和能力。
因此,我们决不能把“非指导性教学”误解为是对教师作用的全盘否定,也不能把它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分割开来。只有弄清楚了上述这些关系,才不致让人产生对“非指导性教学”的误解,才能让“非指导性教学”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非指导性教学“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非指导性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是一种对传统教学的颠覆,它必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难点,所以对于其今后发展方向做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非指导性教学” 理论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正如罗杰斯的学生坦恩鲍姆所说“这一教学法与传统的、人们普遍接受的方法截然不同, 它大大动摇了老教学法的根基。”[①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 华夏出版社.1987.第351页]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师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现象,课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记得多,教师不问学生听与不听和懂与不懂,只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灌下去,学生成为简单的接收器。这样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的课堂就会忽视学生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注将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把学生变成没有了思想的复印机, 也把自己变成了不停在灌输思想的传声机。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 变成“教参” 的传声筒, 而学生只是一架没有生命,且没有自己思想的机器。而且这种填鸭式的灌注对教师而言很是花力气,长此以住,学生必然对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产生厌倦,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因此,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 大可以借鉴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吸取“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精华,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和方法。
其次,“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将促进我们在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其能力的发展, 也将为现代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非指导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上,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服从学生需要,而且要围绕学生进行。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飞速发展,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和规格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此相伴,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更新,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和期盼不断提升。中学语文教学为适应并促进永远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学生的发展,必须不断探寻新的教学理论。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中心地位, 以有利于学生形成和谐的现代个性特征”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意义。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体验到自己被尊重,因而释放自身潜在的能量。在把“非指导性教学” 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时,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发现,将知识化为自己已有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探索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非指导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从而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课堂上,教师不指示,让从学生自己审题,然后到自学课本、尝试练习、讨论,使学生包括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非指导性教学”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己探索、自己解决的练习,而且使学生都有参加活动和加强合作精神的机会。从自己发现要学什么到小组讨论、自学与合作探究到自己感悟,都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或大部分自己掌握完成学习,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4)有利于后进生的提高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学习目标和内容,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改变了后进生在传统教学中的不利地位,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从而可以激发后进生潜在的优点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后进生根据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经验去塑造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无疑是改善后进生的有效学习机制。
其实,“非指导性教学”的应用, 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其进步的一面,但它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我们决不能把“非指导性”误解为是对教师作用的全盘否定,也不能把它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分割开来。对“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要拿来使用,先强化然后优化。换言之,我们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在创新前进的同时, 也得从外国理论中中汲取养分,“非指导性教学”的研究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例证。

三、参考文献
[1]李荣英.《教什么,怎么教》[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年.
[2]廖秀安.《主体与主导略论》[J].教育论坛 .2006.  
[3]蔡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非指示教学”教学实录及评点[J]. 语文建设. 2004.
[4]梅尚绮.《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述评》[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
[6]欧阳林.《“非指示性”教学并非无指示性》[J] . 中学语文教学.2006.
[7]宋伟强. 《在语文教学中寻求预设与生成》[J] .教学研究.2009.
[8]刘旭东,巨瑛梅.《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9]郑逸农.《“非指示性”教育:创新传统语文教育》[J]. 学科教育.2004.
[10]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访客回馈活动

“非指导性教学”对语文教学影响-开题报告......
论文人工降重
本论文《“非指导性教学”对语文教学影响-开题报告》在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栏目,由汉语言文学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hylunwen.top 更多论文,请点汉语言文学论文查看
上一篇:“水文化”与现代思潮融汇的现代.. 下一篇:关于现代文学范畴中某一文学流派..
点击查看关于 指导性 教学 语文教学 影响 开题 报告 的相关论文题目 2022-06-20 15:42:57【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

相关栏目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下载
汉语言文学原创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提供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网站永久域名www.hylunwen.top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2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