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 首页|
  • 汉语言文学原创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下载|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原创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现成毕业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降重

当前位置: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 浅谈汤显祖的“唯情说”

浅谈汤显祖的“唯情说”

本文ID:LW205571 (字数:16360)
浅谈汤显祖的“唯情说”
XCLW13011  浅谈汤显祖的“唯情说”  (字数:16360)
摘要
情, 作为汤显祖提出的一个富有鲜明时代色彩的命题, 乃是贯穿汤显祖整个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的核心。“ 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 感于幽微, 流乎啸歌, 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 或积日而不能自休” 。“ 世总为情。情生诗歌, 而行于神。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 不出乎是。因以僧荡人意, 欢乐舞蹈, 悲壮哀感鬼神风雨鸟兽, 摇动草木, 洞裂金石。” 汤显祖认为文学作品之产生、文学作品之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都源自于情, 而汤显祖的全部戏剧创作也都是围绕情展开的。“ 白日消磨断肠句, 世间只有情难诉” 。汤显祖所要向人诉说的正是这个情字。他在《调象庵集序》中又说:“万物当气厚才猛之时,奇迫怪窘,不获急与时会,则必演而有所出,遁而有所之。常务以快其芦结,过当而后止,久而徐以平,其势然也。是故冲孔动健而有厉风,破隘蹈决而有潼河。已而其音泠泠,其流纤纤。气往而施,才距而安。亦人情之大致也。情致所极,可以事道,可以忘言,而结有所不可忘者,存乎诗歌序记词辨之间。”可见,人情一旦郁结,便如自然之风、水受阻一样,会破隘、蹈决而出,直至郁结处通畅无阻了,才能安定、祥和。艺术就是一种缓释郁结人情的绝好方式。这里又见出情的第二特性:即需要缓释、抒发情的通顺是人的必然要求。
老子从哲学上谈论、把握“ 恍惚” 的境界,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依据“ 道” 而产生的, “ 万物以始以成, 而不知其所以然, 故日恍兮惚兮,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也。” “ 恍惚” 是天地万物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形成变化的过程。“ 恍惚” 是似有若无的, 可是天地万物之中却包涵着其属性。在老子这里, “ 恍惚”是一个哲学范畴, 更具体地说是一个玄学范畴, 用以说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模糊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汤显祖的文学创作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显祖是在真实、真情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了奇妙的文学风格与恍惚窈冥梦境上的无限想象力, 而创作出中国独特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那么, 何谓中国独特的浪漫主义呢, 它最主要的特色是什么其最主要特色是内在激情, 而不是外在表露, 在此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中, 死与生、梦想与现实之的界限也荡然无存。《牡丹亭》是一例, 显祖所作的南柯记》和《邯郸记》, 也充分反映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追求恍惚梦境的奇妙特色, 在他的文学作品里以假托梦幻世界来具体表现他理想的艺术观、爱情观和社会观。                



关键词 汤显祖;唯情;文学思想;浪漫主义;价值观



目    录
摘要 1
引  言 1
一、汤显祖的“唯情说”产生 2
(一)汤显祖的“唯情说”的文学意义 3
(二)“唯情说”提出的时代背景 4
二、“唯情说”提出的现实背景 5
三、“唯情说”的历史文学价值 6
四、汤显祖的"唯情说"的美学内涵 8
(一)“唯情说”—汤显祖对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8
(二)“唯情说”--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美学理念与价值观 9
(三)“唯情说”-汤显祖文学浪漫主义的现实价值 10
五、汤显祖“唯情说”下的艺术主张及对后世文学观的深远影响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下载地址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128元)


浅谈汤显祖的“唯情说” ......
论文人工降重
本论文《浅谈汤显祖的“唯情说” 》在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栏目,由汉语言文学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hylunwen.top 更多论文,请点汉语言文学论文查看
上一篇:稼轩咏物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浅析 下一篇:小学语文儿童文学作品审美教育研究

点击查看关于 谈汤显 祖的 的相关论文题目 2021-06-04 09:55:35【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

相关栏目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下载
汉语言文学原创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提供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网站永久域名www.hylunwen.top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2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