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 首页|
  • 汉语言文学原创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下载|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原创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现成毕业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降重

当前位置: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 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2

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2

本文ID:LW26206 全文字数:6338
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2

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6338

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

摘要:阿Q精神胜利法表现为自欺欺人、自我陶醉;极自尊自负、瞧不起人;欺善怕恶、欺弱怕强;十分麻木、完全健忘。其实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骗术和生活中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这种精神既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与创新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但我们要利用其积极的方面来以良好的处世心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幸福。
关键词:阿Q、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

一 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
 鲁迅的《阿Q正传》描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阿Q。这位给人印象深刻的主人公曾几何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且不说小说的时代背景对中国革命的积极影响,就阿Q本人的处世风格和精神状态也备受争议,尤其是阿Q体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直至今天国家走向复兴、社会走向和谐之际拿出来探讨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阿Q正传》里的阿不但生活贫困和不幸,而且还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这种作为阿Q精神核心的精神胜利法可以解释为:对自己的失败和被剥削的地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或者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完全沉醉于臆想的自尊中;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这些都失灵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黄修已教授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对这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这种精神胜利法“帮助”阿Q渡过了一次次艰难险阻,直至终其一生。其具体表现为:
 (一)自欺欺人、自我陶醉。你可以打他、骂他、屈辱他,但他却对你不屑一顾,因为他早已在精神里战胜你了,这就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利害之处。面对一次次的失败和屈辱,阿Q从来不敢正对现实或者努力反抗,反而总是喜欢用虚假的、幻想中的胜利实行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甘屈辱、自我陶醉。如当阿Q经常遇到未庄闲人们的取笑和殴打,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也心满意足地得胜走了,这就是自欺欺人。再如当阿Q被人逼迫说“人打畜生”并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不到十秒钟就心满意足的走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都体现了阿Q的自轻自贱和自甘屈辱。而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办法来“战胜”对方,这体现了阿Q的自我陶醉。
(二)极自尊自负、瞧不起人。虽然阿Q处在社会最底层:无姓无家,也无固定职业,就连先前的“行状”也渺茫,但他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就连赵太爷、钱太爷这两位大受居民尊敬的人,阿Q在精神上也独不表格外的崇奉。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木板做的凳子

下载地址 WORD格式全文下载链接(充值:50元)


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2......
论文人工降重
本论文《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2》在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栏目,由汉语言文学论文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www.hylunwen.top 更多论文,请点汉语言文学论文查看
上一篇: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3 下一篇:论《阿Q正传》的精神胜利法1

点击查看关于 《阿 正传 精神 胜利 的相关论文题目 2012-05-17 21:16:07【返回顶部】
联系方式

相关栏目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下载
汉语言文学原创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免费论文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提供汉语言文学论文范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网站永久域名www.hylunwen.top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上传,如发现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指出,本站及时确认并删除  E-mail: 17304545@qq.com

Copyright@ 2009-2022 汉语言文学论文网 版权所有